有机肥发酵过程中槽式翻抛机的翻抛效果鉴定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,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鉴定方法和指标:
物料混合均匀度
视觉观察:在翻抛前后分别从不同位置和深度取样,观察物料的颜色、质地等是否均匀一致。如果翻抛后物料颜色均匀,无明显分层现象,说明混合效果较好。
成分分析:对翻抛前后的物料进行成分检测,如有机质含量、氮磷钾等养分含量、水分含量等,计算各成分的变异系数。变异系数越小,说明物料混合越均匀,翻抛效果越好。
通风效果
氧气含量监测:在发酵槽不同位置安装氧气传感器,在翻抛过程中实时监测氧气含量。翻抛后,发酵槽内各位置的氧气含量应明显增加,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,说明通风效果良好,有利于好氧发酵的进行。
温度分布检测: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或在不同深度和位置插入温度计,检测翻抛前后物料的温度分布。翻抛后,物料温度分布应更加均匀,不存在局部过热或过冷的现象,这表明通风良好,热量散发均匀,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。
物料破碎程度
目视评估:直接观察翻抛后的物料,看是否有较大的结块或未破碎的物料。如果物料大部分被破碎成较小的颗粒,大小均匀,无明显大块,说明破碎效果较好。
筛分分析:对翻抛前后的物料进行筛分,计算不同粒径范围的物料占比。翻抛后,较小粒径的物料占比应增加,较大粒径的物料占比减少,且符合预期的发酵要求。
发酵效率提升
温度变化监测: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,观察在使用槽式翻抛机翻抛后,物料是否能更快地进入高温发酵阶段,且高温持续时间是否合理。一般来说,良好的翻抛效果可以使发酵启动更快,高温阶段维持在 50℃-70℃左右,持续时间适当,从而提高发酵效率。
腐熟时间对比:设置对照组,一组使用槽式翻抛机进行翻抛,另一组不进行翻抛或采用其他翻抛方式,在相同的原料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发酵,对比两组物料达到腐熟标准的时间。使用槽式翻抛机的组腐熟时间明显缩短,说明翻抛效果显著,能够有效促进发酵进程。
微生物活性
微生物数量检测:在翻抛前后分别采集物料样本,采用平板计数法或其他微生物检测方法,检测好氧微生物、有益微生物等的数量。翻抛后,微生物数量应有所增加,且有益微生物的比例相对稳定或增加,这表明翻抛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,有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。
酶活性测定:测定翻抛前后物料中一些关键酶的活性,如纤维素酶、蛋白酶、脲酶等。这些酶在有机物料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,翻抛后酶活性的提高说明翻抛促进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,进而提高了发酵效果。
环保指标
气味检测:在翻抛现场和周围环境中,通过嗅觉感受翻抛前后的气味变化。良好的翻抛效果应使物料的异味明显减少,特别是减少氨、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排放,使发酵现场和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。
渗滤液排放检测:监测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的排放量和水质。翻抛效果好可以使物料中的水分分布更均匀,减少渗滤液的产生,同时渗滤液中的污染物含量也应降低,如化学需氧量(COD)、生化需氧量(BOD)、氨氮等指标应符合环保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