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蓬勃发展的当下,园林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日俱增。如何高效处理这些废弃物,将其转化为对环境有益的资源,成为了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。园林废弃物堆肥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,而履带翻抛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掌握其操作要点,是确保堆肥质量与效率的核心。
一、设备启动前的细致检查
(一)物料准备与场地规划
园林废弃物种类繁多,包括树枝、树叶、草屑等,在堆肥前需进行预处理。树枝应粉碎至合适长度,一般控制在 5 - 10 厘米,以便后续翻抛操作与微生物分解。树叶和草屑可直接混合,但需注意避免杂物混入。同时,规划好堆肥场地,确保地面平整、坚实,且排水良好。场地面积应根据废弃物处理量和履带翻抛机的作业范围合理确定,一般每台履带翻抛机作业区域不小于 500 平方米,以保障设备有足够的活动空间。
(二)设备状态检查
对履带翻抛机的各部件进行全面检查。查看履带的磨损情况,履带表面的橡胶块若有明显磨损、脱落,需及时更换,防止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打滑或断裂。检查翻抛刀具是否锋利,刀具若有缺口或磨损严重,会影响翻抛效果,可通过打磨或更换新刀具解决。此外,还要检查动力系统,包括发动机的机油液位、冷却液液位是否正常,启动电池电量是否充足。液压系统的油管有无漏油现象,液压油是否需要补充或更换,这些都关乎设备能否正常启动与稳定运行。
二、翻抛过程中的精准控制
(一)翻抛深度与频率调控
园林废弃物堆肥的不同阶段,对翻抛深度和频率有不同要求。在堆肥初期,微生物活动较弱,为促进物料与空气充分接触,应将翻抛深度设置在 30 - 50 厘米,每隔 2 - 3 天翻抛一次。随着堆肥进程推进,物料逐渐腐熟,可适当降低翻抛深度至 20 - 30 厘米,翻抛频率调整为 3 - 5 天一次。例如,在树叶和草屑较多的堆肥中,初期翻抛深度可适当浅一些,因为这类物料质地较轻,易于翻动;而树枝含量高的堆肥,则需适当增加翻抛深度,确保树枝能被充分翻动、破碎。通过精准调控翻抛深度和频率,既能保证微生物有适宜的生存环境,又能加速堆肥进程。
(二)物料湿度与温度监测
物料湿度和温度是影响堆肥效果的重要因素。理想的物料湿度应保持在 50% - 60%。在翻抛过程中,要随时监测湿度,可通过手持湿度检测仪进行测量。若湿度低于 50%,可适当喷水,但喷水要均匀,避免局部湿度过高。当湿度高于 60% 时,可通过增加翻抛频率或通风时间来降低湿度。同时,关注堆肥温度,一般堆肥温度在 30 - 65℃为宜。温度过高,超过 70℃,会抑制微生物生长,此时可通过增加翻抛次数、加大通风量来散热降温。温度过低,则可适当减少翻抛频率,以保持堆肥内部的热量积累。例如,在夏季高温时,堆肥温度容易升高过快,需增加翻抛次数,每天翻抛 1 - 2 次;而在冬季低温时,可适当减少翻抛频率,5 - 7 天翻抛一次。
三、设备运行后的维护保养
(一)设备清洁与杂物清理
每次使用履带翻抛机后,都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清洁。用高压水枪冲洗机身、履带和翻抛刀具,去除附着的物料残渣。尤其是翻抛刀具的缝隙中,容易残留物料,若不及时清理,会影响下次翻抛效果,且可能导致刀具腐蚀。同时,清理设备周围的杂物,避免杂物进入设备内部,损坏零部件。对于难以清理的物料结块,可使用工具小心铲除,但要注意避免损伤设备表面。
(二)关键部件保养与易损件更换
定期对履带翻抛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保养。对传动链条添加润滑油,确保链条传动顺畅,减少磨损。检查各连接部位的螺栓是否松动,如有松动及时紧固。翻抛刀具作为易损件,要根据磨损情况及时更换。一般情况下,经过 100 - 150 小时的作业,刀具若磨损超过原厚度的三分之一,就应更换新刀具。此外,定期更换发动机的机油、机滤,以及液压系统的液压油和滤芯,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掌握园林废弃物堆肥中履带翻抛机的操作要点,从启动前的准备,到翻抛过程中的精准控制,再到运行后的维护保养,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。只有这样,才能充分发挥履带翻抛机的效能,实现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堆肥,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。